來自海關總署網站消息,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八灘鎮岔河村是省定經濟薄弱村,地理位置相對偏僻,距省會南京350公里、鹽城市區110公里。農戶以種地產糧為主,村辦企業大多“作坊式”“小微型”,由于經營少“法子”、缺“路子”,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低收入農戶較多。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南京海關黨委深度聚焦鄉村振興戰略,主動與江蘇省委幫扶工作隊對接,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轉化。3月份,專門選派自貿區與特殊區域發展處主任科員曹振洋同志參加省委幫扶工作隊,擔任岔河村第一書記。曹振洋以村為家,把自己當村民,全身心融入到全村脫貧致富工作中。
農業合作社“破土而出”
“村里除了水稻和小麥,其他啥也沒有,前期項目收益不高,真怕回到‘老樣子’。”曹振洋剛到任,村委干部介紹集體經濟“家底”時,不無擔心地介紹。
“‘輸血’解一時困難,但不能拔除‘窮根’,高質量脫貧離不開‘造血’功能,以及由此催生的內生動力。”一個全新的念頭在曹振洋腦海閃過,“民以食為天,既然村里以產稻為主,何不因地制宜嘗試糧谷產業脫貧,把大米作為消費扶貧主打產品先行先試?”他的想法贏得村委認同。
大米消費有“大市場”,“五一”假期尚未結束,曹振洋帶領村委一班人,馬不停蹄對岔河村及周邊鄉鎮開展調研,實地考察10多家米廠、水產廠、畜牧場等企業,摸清了底數。6月初,在他精心組織和統籌協調下,由岔河村聯動周邊三個經濟薄弱村,共同出資成立的四鑫農業發展合作社“破土而出”,章程明確集體所有、合伙經營,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利潤均分,各村再將不低于50%的份額扶助低收入農戶。
撐起精準脫貧“致富傘”
“先期銷售產量高、性價比劃算的普通大米,進而根據客戶需求,引導農戶種植優質濱海大米,循序漸進突破銷售難、利潤低的‘瓶頸’。”曹振洋與農戶們信心滿滿地謀劃合作社經營策略。農戶們發現,曹振洋常常出現在大米卸裝現場,人手不足時,體格壯碩的他,時不時上去“搭個手”。
企事業單位食堂是大米消費的“大戶”,在曹振洋帶動下,村委一班人紛紛走出村口,到省內各大單位拓展大米消費市場,在他們的努力下,最終與數十家單位簽訂長期供銷合同,孕育了“產、收、供、銷”一體化鏈條和格局。
“娘家人”幫銷農副產品“矩陣”
“村集體經濟穩增長,低收入農戶得實惠,兩頭得‘紅利’,光靠大米還遠遠不夠,必須拓展地方特色農副產品。”曹振洋深知,能不能建立長期、穩定的銷售渠道,有沒有多樣化、同質化的農副產品供選擇,是合作社生存的關鍵,直接影響著農戶脫貧致富的信心。
“濱海有山芋粉、海蜇絲、紅豆等特色農副產品,我們準備以大米為龍頭,互為補充、混搭營銷。”曹振洋回到“娘家”南京海關,專題就合作社經營策略向南京海關政治部主任、黨委委員張毅東匯報時,得到肯定。據統計,今年端午節、中秋節“兩節”期間,南京關區干部職工累計購買濱海農副產品近萬份,實現銷售額126萬元,378戶低收入農戶直接收益。為落實南京海關消費扶貧要求,關區各隸屬海關紛紛加入消費扶貧的行列,如鹽城海關作為扶貧點屬地海關,積極推動駐村干部互訪,激勵鼓勵曹振洋在鹽城安身扶貧、安心扶貧,并按工作要求捐出年度工會福利費的10%,專項用于消費扶貧。
濱海品牌專營打通“最后一公里”
“盡管濱海有著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但由于產業規模較小,知曉率偏低,尚未形成品牌效應。”如何在推進消費扶貧中打造濱海農副產品品牌,成為曹振洋思考的新課題。
炎炎夏日,酷暑難熬。8月份,他反復多次向上海鐵路局建議,數次深入高鐵濱海港站現場察看、選址調研,最終我國首個設立在高鐵站的扶貧商品專營店落戶高鐵濱海港站。
“借助高鐵樞紐優勢,專營店推介濱海大米、白首烏、山芋粉絲、海鴨蛋、五谷雜糧、海蜇、菜籽油、麻蝦醬、秋梨膏等17種濱海品牌產品。”曹振洋對店里的產品了如指掌。
“線下銷售,擴大濱海農副產品知名度,吸納當地困難群眾穩定務工;微信小程序線上渠道,打通物流梗阻,構建地方特色的扶貧消費流通平臺,穩定的客戶群正在形成。”目前,專營店營業額穩定在每天千元左右。
“地方特色農副產品進企業、進高校、進機關,全方位徹底打通消費扶貧的痛點、難點和堵點,努力構建四個省定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來源的長效機制,通過穩客戶、穩銷售、穩收益,打造帶不走的幫扶隊。”駐村扶貧8個多月,曹振洋的扶貧工作思路越來越清晰。(楊志俊/文)